top of page

我的星巴克名字


從幼稚園開始,我有個英文名字叫做Amy,是幼稚園老師按照報名先後順序按照字母命名的,第一個女生叫做Alice,第二個女生叫做Amy,之後是Betty,然後照著字母順序類推下去。我,就是那個全班第二個繳學費的Amy。這個名字就從入學的那天起跟著我到現在,慢慢地它成為我網路上的帳號,變化成在校園社交場合走跳的綽號,到了大學,就幾乎沒有人再喊我的本名了,但對此大家似乎也不以為意,我也覺得這麼稱呼要比喊全名要來的親切不少,就這樣自在地當著Amy,直到出國那一天。

出發前往倫敦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國,面對台灣時間半夜十二點送上來的飛機餐認真地遲疑該不該吃,想喝水不知道該怎麼叫空服員,惹得隔壁的男生忍不住笑,沒錯,就是此等的俗,此等的瞎,我自己也明白,所以在出門那個瞬間,把自己偏執地焦慮開關推倒max,畢竟一切如此陌生,就怕自己一不小心冒犯別人,一不小心就鑄下大錯,特別是在脫歐的英國和川普的美國。在經過一道道的入境和報到手續,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外國人,而這些白紙黑字是唯一能證明自己身份和爭取權力的依據,上面沒有填寫Amy這個的空格,即便這個幼稚園公發的名字來自「與世界接軌,贏在起跑點」這類的廣告詞,但其實它對於面對世界沒有太大的實質幫助,除了讓點星巴克容易些之外。

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學校電台的錄音,錄音室沒有數位門禁管理,所以每位節目主持人都必須依照登記的時間向樓下的管理員登記、借用鑰匙,因為社團透過臉書選擇錄音時段,幹部就用我臉書上的英文命字登記,我第一天錄音的時候發現上面不是本名的時候,我非常緊張地向管理員解釋為什麼這上面沒有我的本名,並積極想要改正,但棕色捲髮的管理員姊姊非常親切地對我說沒關係,並熱切地詢問我節目的內容,她清脆的英國腔和可愛的笑容緩解了我的慌張,那天的節目也錄得非常順利,但好景不常,某一天姊姊不在位子上,穿著西裝的警衛先生接過我的證件後,開始質疑我的身份,他先是說你節目又還沒開始,這麼早拿鑰匙要做什麼?再來說這上面註記的不是你的名字,既然你不是在臉書上學,為什麼要用臉書的名字作登記?我怎麼知道是你?我慌張地解釋一切的緣由,他仍舊板著臉不耐煩地念著我的身份不符,我知道就白紙黑字而言我根本站不住腳,但我認為不聽我解釋的並且直接認為我說謊讓我覺得非常不受尊重,我最後一次解釋原因並向他表示我覺得嚴重被冒犯,大概是這段話觸動了某些敏感詞,原本橫眉豎眼的警衛先生才把證件和鑰匙一併還我,並向我道歉說他沒有惡意,我才順利上樓完成這次的節目。其實認真的想,警衛先生確實有權利拒絕我,畢竟臉書的名字更改不需要審核,也自然不具有證明身份的效力,即便全世界都喊我Amy,真正能證明我的還是只有我證件上印的本名。

當然,有個英文名字當綽號其實對人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,我也依舊在正式與非正式的社交場合裡用著我那公發的名字,但這次經驗讓我發現,我們好像常常在一些場合迎合某些規矩,成為某些特定的樣子,也許是穿特定的衣服,說特定的話,即使沒人要求,好像也會因為自己的不安就用這些腦補的標準華麗地演出,但其實不管怎麼營造,最終別人還是只會承認最你最根本的樣子,而自己也該為此驕傲才是。對我來說,所謂的出國找自己不光是泡在浪漫的歐洲然後走走英倫風,氣質地漫步博物館悠閒放空思索人生真理,而是在這全新的世界裡用力的生活,盡量感受這城市的全貌,讓各種文化差異映出自己最根本的樣子,然後在眾多摩擦碰撞中緊緊抓住那個初出國門的俗妹,讓她更認識自己,也在各個文化交流的場合更認識這個世界。無論在哪裡,都要以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宅妹的姿態,在街角的星巴克自信地、毫不遲疑地說出自己的名字,然後點一杯亞洲味爆棚的抹茶拿鐵。(喔對了,家裡做茶葉生意的印度室友V告訴我,印度人完全不相信奶綠這件事,綠茶包上甚至會寫不建議加牛奶)

當然啦,為了方便,你也可以用我的菜市場的英文名字來點,就像我身旁的朋友一樣:)

當然有時候也會有被寫錯的時候啦。

或是當你朋友用了你的名字,那你就只能有創意一點了。那天我是茉莉公主。

bottom of page